走進巷弄,遇見巷弄」
曾為台灣首府的台南,在褪下風華後,似遲暮的英雄,緩慢,而眼神卻透著深厚的底蘊。
因機緣來到台南,後因台南的緩慢,選擇移居。
喜歡台南的理由很多,挑個最愛的,便是巷弄了。
台南巷弄多源於水道,狹窄曲折,卻是台南300多年來的時空縮影,
說著台南的歷史的深度,也包容著生活的廣度。
從荷蘭到民國,從信仰到小吃。
走在巷弄裡,總會許許多的驚喜與意外,
可能看見荷人留下的建築工法;看到清時的紅磚斷垣;看到日人的雨淋木造房舍;民國後的洗石洋樓,
或是斑駁的鐵窗、歇業卻留下的店招、過往的門牌、街角的水協仔、木桿上的白瓷礙仔,
每一鉅觀或細微都在說著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。
藉由保留、整理一棟老房子,分享當初移居台南的理由;分享生活台南的經驗;也分享愛上台南的原因。
取名「巷弄」便是分享在台南巷弄散步的經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巷弄」所在是昔福安坑溪河道的左岸,因地多年黏土,是荷人曬(蓋厝用)土埆的地方,習稱「土墼埕」。
或因一溪之隔,所以長期以來居住人口並不多,直至日人在此興建大量的公共建築,如學校、法院、監獄…等,才日漸開發。
也因這一帶販售「山下」、「高尾」飲用水而名為「泉町」。
沿府前路一段371巷走入,可於一旁的小路底看見一座巍然的日式院門,便是「巷弄」。
自院門望入,可見一鳳凰木。
昔日的府城因地處鳳凰穴上,習稱為「鳳凰城」。
又,日人於治理期間栽植許多鳳凰樹於道路兩旁,自然地,鳳凰樹便成了最能代表台南的樹種了。
當初自田尾植入時,可是出動台南唯一最大的吊車,從40公尺外的空地懸吊進來。
《門中有樹,取其「閑」意, 冀望台南旅遊時可以放慢腳步,悠閒些,畢竟台南是個適合慢活的城市》
"巷弄",佔地100餘坪,包含了兩棟建物與、其中的紅磚廣場,與前、後院。
我們不希望「巷弄」只是個投宿點,也是旅遊過程的一環,分享的交流站。
所以提供廣闊的空間,讓旅人多些停駐,享受悠閒的生活。
《前院一隅1》
《前院一隅2》
《兩棟建物中的廣場》
《在庭院與廣場的綠叢中可見得許多小狗狗玩偶》
《請老師傅在後院搭建的竹寮》
《立竹棚中可見昆沙宮的屋簷。昆沙宮的淵源甚早,荷蘭時即有,主祀中壇元帥,俗稱下太子廟。廟雖新建,但屋簷上的剪粘工藝頗為精湛》
《花檯的紅磚都是早先留下,紅磚砌法相當別緻。推測花檯後方應是以前兩屋間的通道》
《整地時挖出一對門臼,推測應是古時後門位置。 》
《利用卸下的老木、餘木與老窗組成的花檯。下方圓石也是後院整地時挖出,似石磨但又不太像。》
以前人總是將浴室與廁所建於室外,我們將它改建成簡單的吧台。
《利用整地挖出的老磚,以古早的斗磚砌法砌成吧檯牆面》
《吧台與後院間的木窗櫺是用老屋所卸下的桷木組合成。上面仍印有當初木料行的商號》
《吧台檯面用老肖楠木,上層的木紋相當細緻美觀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約26坪的平房是棟屋齡將近90的木作磚牆的老屋,
由於木作樑柱多腐朽、滿是壁癌,不宜人居,原被充為儲物室。
我們請大木司阜換掉所有樑、柱、桷木;拆掉醜醜的鐵皮屋頂、鋪上水泥瓦,
儘量保留住原本台檜門窗、壓花玻璃,再逐一親自用砂紙去漆,恢復應有的紋路與味道,
為讓木料有好的呼吸,所塗的都是貴貴的木臘油,進入,便可聞到淡淡的木香。
《老屋外觀》
《老屋內部棟架全採木作,似日治時自歐美引入的「小洋房」融合閩南式的穿斗屋架》
《早期的檜木門、窗與壓花玻璃》
《日人自歐洲引入的"比重窗"工法。窗框內置有兩根與窗戶等重的金屬,所以窗子無需栓子便可任意停留。前方是 從窗框中起出的舊金屬》
我們認為,旅遊不應只是身體的移動,有時心靈的置放。旅人藉由離開固定的生活模式,尋找一個沉殿與放置心靈的地方」
所以我們將老屋闢為交誼廳,並依原有隔局分成三個空間。
中間是櫃台與資訊處。
左側則規劃成閱覽室,擺有三、四小桌,並提供書籍,適合三兩好友聊天,或一人沉思獨處閱覽的地方。
《閱覽室一隅》
《閱覽室一隅》
右側為聚會區,置一張大桌,可容下10人,供包棟客人在此聚餐、聊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三層樓的透天厝有近50年歷史,仍保存的許多當時建築的原素,如洗石外牆、磨石地面、陽台、大面檜木窗…。
規劃是客房區,共四間套房。
《透天厝外觀》
整修時,為便利客人居住,適時融入現代的設施,如免治馬桶,但整體風格仍維持著老房子應有的樸實面貌。
特別在許多細節上,刻意保留當年的建築原素與台南意象,如門鎖、純銅的後鈕、早就停產的壓花玻璃...等。
《極少見的30年代的老銅門鎖》
《早期的磨石地板與鑄鐵扶手》
《早期的玻璃氣窗》
《早期檜木電氣箱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一樓是間雙人房,兩張單人床,附屬一座私人庭院。
《房間主牆面用卸下的老窗框修飾。床背板是用老屋所卸下的隔牆福杉所拼組成,特別有種古樸的質感》
《切合巷弄概念,窗框內崁入文人描述台南的文字、攝於巷弄內的微小景物與五種停產的壓花玻璃》
《一樓浴室》
《備品皿是用台南百年老店的榮木桶行所製的竹蒸籠》
《用老台檜做成的衛生紙盒。抽出後的衛生紙仍殘留著台檜的香氣,令人不禁想將它放在鼻前多聞一會兒》
《一樓庭院》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二樓為獨立一間家庭房,包含一間起居間,一張雙人床與日式 榻榻
米,裝飾風格帶些日本味。
《起居間一隅》
《二樓浴式,仿清水模磚搭木作台檯面,素雅質樸。台檜製的面盆與紙盆,散著台檜木香》
《二樓床頭巧妙運用竹子搭配質感的亞麻布》
《和式 榻榻米》
《古早流行的崁牆壁櫃》
三樓規劃兩間房。後間是和式榻榻米,上鋪有雙人薄墊。
《用整地時挖出的圓石作成的吊衣勾。行李架是自己設計後再託台南百年老店”信二竹店”製作》
《三樓後間浴室,用抿石牆撘配寮檜檯面與台檜窗改成的鏡子》
三樓前間的風格迥異其它,比較偏現在工業風。
《床頭板是撿回被丟棄的百年木門的門板加工組成。床頭櫃是利用被颱風吹倒的行道樹的樹幹加工做成》
《用鐵架內崁有竹子與老花窗的鐵架隔間》
《運用原本樓梯後間的空間,闢成簡單的淋浴間,雖小,但細節毫不馬虎》
在稠密的人口舊城區中,特別是狹窄的巷弄內,打造百餘坪的庭園民宿,十分難得。
是種機緣吧!
我們希望「巷弄」提供的不僅是旅人的住宿,更是一種「生活台南」的概念。
旅遊台南應該不是快速地在知名景點或美食攤移動,
而是似台南人以一種兩倍時間的速度,穿梭在台南人走的巷道、吃著台南人日常的食物,慢慢地,
畢竟,台南是悠然過日子的所在。
「巷弄」位置極佳,附近不僅有高鐵接駁站,更是台南公車網的重要停靠的點,前往大台南各區都相當便利。
距離孔廟、林百貨、新光三越、藍晒圖文創園區…等景點,步行也不超過10分鐘。
詢問電話 0939112409
地址: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71巷19弄五號
若要吃小吃,周遭早上有知名的鹹粥、羊/牛肉湯…等,而一旁的保安路更是台南晚上的美食聚集地。
如果,也想更進一步認識台南,也可以讓我們陪你走一段「巷弄之旅」。